皓齿

皓齿口腔 因齿闪耀!

联系我们:400-839-2968

您的位置: 皓齿口腔 > 牙齿修复 > 牙齿松动的原因有哪些?正畸、年龄因素等都可能是“元凶”,松动牙治疗有别!

牙齿松动的原因有哪些?正畸、年龄因素等都可能是“元凶”,松动牙治疗有别!

发布时间:2025-09-29 17:11:03

阅读:

牙齿松动的原因:这些“隐形杀手”正在伤害你的牙齿

牙齿像一棵深深扎根在泥土里的大树,牙根周围的牙槽骨就是“土壤”,牙周膜则是连接牙根和牙槽骨的“弹性绷带”。正常情况下,牙齿会有不超过2毫米的生理性动度,这是为了缓冲咀嚼压力。但当“土壤”流失、“绷带”受损,牙齿就会出现病理性松动。以下这些原因,正是破坏牙齿“稳固根基”的常见“元凶”。

1. 牙周病:牙齿松动的“头号杀手”,80%成人都中招

1. 牙周病:牙齿松动的“头号杀手”,80%成人都中招

提到牙齿松动,牙周病完全地是“绕不开的主角”。数据显示,我国成人牙周健康率不足15%,80%以上的成年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牙周问题,而牙周病正是导致牙齿松动的更主要原因(2025年口腔健康调查报告)。牙周病就像一场“慢性土壤流失”:一开始只是牙龈发炎(牙龈炎),表现为刷牙出血、牙龈红肿;如果不及时处理,炎症会向深层发展,破坏牙周膜和牙槽骨(牙周炎)。牙槽骨一旦吸收,牙齿失去支撑,就会逐渐松动。就像大树的“土壤”被慢慢掏空,再强壮的树干也会倾斜摇晃。实例:55岁的张阿姨多年来一直有牙龈出血的问题,但她总觉得“上火了而已,不碍事”。直到半年前,她发现前门牙开始松动,咬馒头都费劲,才到医院检查。医生通过口腔CT发现,她的牙槽骨已经吸收了1/2,前门牙属于二度松动。经过牙周系统治疗(洗牙+龈下刮治+牙周夹板固定),虽然牙齿稳固了一些,但牙槽骨的吸收已经不可逆,只能终身维护。重点提醒:牙周病早期症状(牙龈出血、口臭)特别容易被忽视,但此时正是治疗的黄金期。如果发展到牙槽骨吸收,牙齿松动就特别难完全修复如初了。

2. 外力撞击:突发的“牙齿地震”,年轻人需警惕

2. 外力撞击:突发的“牙齿地震”,年轻人需警惕

除了慢性疾病,外力撞击也是导致牙齿松动的常见“急性元凶”。比如打篮球时被撞、骑车摔倒、咀嚼硬物(如啃骨头、咬坚果壳)时用力过猛,都可能让牙齿受到“超出承受范围”的力量,导致牙周膜损伤、弹性纤维断裂,牙齿瞬间松动。原理:牙齿周围的牙周膜就像“减震垫”,能缓冲正常咀嚼压力。但当外力超过牙周膜的承受极限(比如撞击力达到50牛顿以上),弹性纤维会撕裂,牙根与牙槽骨之间的连接被破坏,牙齿就会出现松动,重度时甚至会“脱落”(2023年《口腔创伤学》研究)。实例:22岁的大学生小王打篮球时,被队友肘部撞到面部,当场感觉门牙“晃得厉害”,还伴有轻微疼痛。他立刻到医院就诊,医生检查发现门牙属于一度松动,牙周膜轻度损伤。通过局部麻醉复位、牙周夹板固定,2周后拆除夹板,牙齿完全修复稳固。重点提醒:外力导致的牙齿松动,黄金治疗时间是24小时内。如果牙齿完全脱落,要立即用生理盐水或牛奶保存脱落牙,尽快到医院“再植”,成功几率可达90%以上;超过2小时,成功几率会大幅下降。

3. 年龄因素:老年人牙齿松动的“生理挑战”,钙流失是推手

3. 年龄因素:老年人牙齿松动的“生理挑战”,钙流失是推手

“老掉牙”似乎是特别多人对衰老的固有印象,但牙齿松动真的是“年纪大了就该松”吗?其实,年龄本身不会直接导致牙齿松动,但老年人的生理变化(如钙流失、牙槽骨萎缩、免疫力下降)会让牙齿更容易松动。随着年龄增长,人体骨骼中的钙质逐渐流失(女性更年期后尤为明显,每年钙流失率可达2%-3%),牙槽骨作为“牙齿的土壤”,也会因缺钙而密度下降、高度降低。同时,老年人牙龈萎缩的比例更高,牙根暴露后,牙齿的“根基”变浅,自然更容易松动。数据对比:30-40岁人群牙槽骨吸收发生率约20%,而65岁以上人群可达60%(2021年《老年口腔医学杂志》)。不过,这并不意味着老年人一定会牙齿松动——只要做好牙周维护,特别多老人80岁还能保留20颗健康牙齿(海内外卫生组织“8020计划”标准)。实例:70岁的李爷爷坚持每天刷牙、用牙线,每年洗牙,虽然有几颗牙一度松动,但通过牙周治疗和局部加固,至今仍能正常咀嚼,没掉一颗牙。而他的同龄人王奶奶,因为不注意口腔卫生,50多岁就开始掉牙,现在全口只剩几颗松动牙,只能吃软烂食物。

4. 正畸治疗:牙齿移动的“暂时松动”,正常还是异常?

4. 正畸治疗:牙齿移动的“暂时松动”,正常还是异常?

“戴牙套会不会让牙齿变松?老了会不会掉得更快?”这是特别多想做正畸的人更担心的问题。其实,正畸过程中牙齿出现轻微松动是正常现象,但如果松动超过“安心范围”,就要警惕了。原理:正畸的本质是“牙槽骨改建”——通过牙套施加轻微力量(通常每颗牙受力10-20克力),刺激牙槽骨一侧吸收、一侧新生,牙齿在“骨吸收-骨新生”的过程中慢慢移动。这个过程中,牙齿会有1-2毫米的生理性松动,就像“大树搬家时,土壤暂时松动”,等牙齿移动到新位置,牙槽骨重建完成,松动就会消失。正常vs异常:正畸中,牙齿松动如果仅在“换牙套后前3天”出现,且松动幅度≤1毫米,无明显疼痛,就是正常的;如果松动超过2毫米,伴有牙龈红肿、疼痛、牙根暴露,可能是“加力过大”或“牙周病未控制”,需要立即就医调整(2023年《口腔正畸学》指南)。实例:18岁的小李戴隐形牙套矫正,每次换牙套后前2天,都感觉牙齿“有点晃,咬东西无力”。医生告诉她,这是牙槽骨改建的正常反应,7天后会逐渐稳定。她严格按照医嘱清洁口腔,定期复查,矫正结束后牙齿排列整齐,没有出现松动问题。

5. 急性炎症:牙齿的“紧急警报”,松动伴随剧烈疼痛

5. 急性炎症:牙齿的“紧急警报”,松动伴随剧烈疼痛

除了牙周病这种“慢性病”,急性炎症(如急性根尖周炎、坏死性牙龈炎、颌骨骨髓炎)也会导致牙齿突然松动,且往往伴随剧烈疼痛,堪称牙齿的“紧急警报”。急性根尖周炎:多由蛀牙未及时治疗,细菌感染牙髓,进而扩散到牙根尖周围组织引起。炎症会导致根尖周组织水肿、化脓,牙齿像“浮起来”一样,一碰就痛,松动明显。坏死性牙龈炎:常见于免疫力低下人群(如熬夜、压力大、营养不良者),牙龈会出现溃疡、坏死,伴有口臭、出血,牙齿因牙龈支持力下降而松动。颌骨骨髓炎:细菌感染颌骨后,会破坏骨质,导致多颗牙齿松动,还可能伴有面部肿胀、发热等全身症状。实例:30岁的小赵因为“蛀牙疼”没在意,几天后牙齿突然剧烈疼痛,咬合时更痛,感觉牙齿“松得厉害”。医生检查发现是急性根尖周炎,通过开髓引流(释放脓液)+根管治疗,3天后疼痛缓解,牙齿松动明显减轻,2周后完全稳固。

6. 牙周变性:年轻人的“隐形威胁”,多颗牙齿松动需警惕

6. 牙周变性:年轻人的“隐形威胁”,多颗牙齿松动需警惕

提到牙齿松动,特别多人觉得是“老年人的事”,但有一种病却专门“盯上”年轻人——牙周变性。这种病多见于20-30岁的年轻人,由于牙周组织发生退行性变(如牙周纤维破坏、牙槽骨快速吸收),即使正常咀嚼压力也会导致牙齿松动、移位。特点:牙周变性的“可怕之处”在于早期无症状,一旦发现就是多颗牙齿松动移位(比如前门牙呈“扇形外飘”)。它的病因尚不明确,可能与遗传、内分泌紊乱、营养不良有关(2025年《口腔医学进展》研究)。实例:25岁的小林发现自己前门牙越来越“往外飘”,牙缝也变大了,咬东西时感觉牙齿“使不上劲”。检查后确诊为牙周变性,牙槽骨已经吸收了1/3,前门牙二度松动。通过牙周系统治疗+正畸内收+牙周夹板固定,牙齿才稳定下来,但需要终身定期复查,防止复发。重点提醒:年轻人如果出现“多颗牙齿同时松动、移位”,一定要及时就医,排除牙周变性的可能——这种病进展快,若不干预,可能在几年内导致全口牙齿丧失。

7. 全身性疾病:牙齿松动的“幕后黑手”,糖尿病患者风险高

7. 全身性疾病:牙齿松动的“幕后黑手”,糖尿病患者风险高

牙齿松动不仅是口腔局部问题,还可能是全身性疾病的“信号”。比如糖尿病、骨质疏松、甲状腺疾病等,都会通过影响牙周组织的健康,间接导致牙齿松动。糖尿病:高血糖会损伤血管,减少牙周组织的血供应,同时降低免疫力,让细菌更容易繁殖,加速牙周病进展。研究显示,糖尿病患者牙周病的发生率是健康人的3倍,牙齿松动风险更高(2024年《糖尿病与口腔健康》研究)。骨质疏松:全身骨骼(包括牙槽骨)密度下降,牙槽骨“支撑力”减弱,牙齿就容易松动。甲状腺功能亢进:甲状腺激素过多会加速骨代谢,导致牙槽骨吸收,引发牙齿松动。实例:50岁的王先生患有糖尿病,血糖控制不佳(空腹血糖长期在9mmol/L以上)。他发现自己牙龈经常红肿出血,几颗后牙逐渐松动。医生告诉他,这是糖尿病加重牙周病导致的,必须先控制血糖,再进行牙周治疗。经过3个月的血糖调控+牙周基础治疗,牙齿松动才得到缓解。

牙齿松动的治疗:根据“松动程度”和“病因”,方法大不同!

牙齿松动的治疗:根据“松动程度”和“病因”,方法大不同!

牙齿松动了该怎么办?是“固定”还是“拔除”?其实,治疗方法取决于松动程度和病因。临床上,医生会先通过“牙齿松动度检查”(用镊子夹住牙冠,向不同方向晃动),判断松动等级(一度、二度、三度),再结合病因制定方案。

一度松动:及时干预,90%牙齿能保留

一度松动:及时干预,90%牙齿能保留

定义:牙齿仅在颊舌向(左右方向)松动,幅度≤1毫米,其他方向(近远中向、垂直向)无松动。常见病因:早期牙周病、轻度外力撞击、正畸初期反应。治疗方法:1. 牙周基础治疗:如果是牙周病导致,通过洗牙(去除牙结石)+龈下刮治(清除牙龈下的菌斑和结石),消除炎症,让牙周组织愈合,牙齿会逐渐稳固。2. 局部上药:对于牙龈炎症明显者,局部涂抹抗生素药膏(如米诺环素凝胶),促进牙龈修复。3. 避免刺激:治疗期间避免用患牙咬硬物,保持口腔卫生(使用软毛牙刷+牙线)。实例:35岁的陈女士因“刷牙出血”就诊,检查发现下前牙有一度松动,确诊为早期牙周炎。通过洗牙+龈下刮治,配合局部上药,1个月后牙龈炎症消退,牙齿松动完全消失。

二度松动:牙周夹板固定,重建“咀嚼团队”

二度松动:牙周夹板固定,重建“咀嚼团队”

定义:牙齿在颊舌向+近远中向(前后方向)均有松动,幅度1-2毫米,无垂直向松动。常见病因:中度牙周病、较重度的外力撞击、牙周变性早期。治疗方法:1. 牙周夹板固定:用特殊材料(如纤维带、树脂、金属丝)将松动牙与相邻健康牙“绑在一起”,形成一个“咀嚼团队”,让多颗牙共同承担咬合力,给松动牙的牙周组织“休养生息”的时间(通常固定3-6个月)。2. 牙周手术治疗:如果牙槽骨吸收较多,可能需要进行“牙周翻瓣手术”,清除深层感染组织,甚至进行“引导骨再生术”(GBR),植入骨粉修复牙槽骨高度。实例:45岁的刘先生因牙周病导致右上后牙二度松动,咬东西时疼痛。医生为他进行了龈下刮治+纤维夹板固定(将松动牙与前后2颗健康牙连接),3个月后拆除夹板,牙齿松动幅度缩小到0.5毫米,修复正常咀嚼功能。

三度松动:评估保留价值,果断拔除+修复

三度松动:评估保留价值,果断拔除+修复

定义:牙齿在颊舌向、近远中向、垂直向(上下方向)均有松动,幅度>2毫米,甚至“摇摇欲坠”。常见病因:重度牙周病、牙槽骨吸收超过2/3、重度外力撞击导致牙根折断。治疗方法:1. 果断拔除:三度松动的牙齿,牙槽骨已经重度吸收,牙周组织基本丧失支持能力,保留不仅无法咀嚼,还会反复发炎、疼痛,甚至影响邻牙。2. 及时修复:拔除后3个月(牙槽骨愈合期),可选择种植牙、固定桥或活动义齿修复。其中,种植牙是“优选方案”,因为它不需要磨损邻牙,咀嚼效率接近真牙,使用寿命可达10年以上(2025年种植修复临床数据)。实例:60岁的赵阿姨右下后牙三度松动,医生检查发现牙槽骨吸收至根尖,建议拔除后种植。她担心种植牙“疼”,但手术中采用局部麻醉,全程微痛,3个月后戴上牙冠,现在咬排骨都没问题。

特殊病因治疗:针对性解决“源头问题”

特殊病因治疗:针对性解决“源头问题”

除了根据松动程度治疗,还需要针对“病因”进行特殊处理,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:- 外力松动:如果是牙齿“半脱位”,需立即复位后用夹板固定1-2周;如果牙根折断,根据折断位置决定保留或拔除。- 急性炎症:如根尖周炎需进行根管治疗(清除感染牙髓),炎症消退后牙齿会稳固;坏死性牙龈炎需局部冲洗(双氧水+生理盐水)+口服抗生素。- 正畸相关松动:如果是加力过大导致,医生会调整牙套力度,暂停加力1-2个月,同时加强牙周清洁,防止炎症加重。- 全身性疾病:如糖尿病患者需先控制血糖(空腹血糖≤7mmol/L),骨质疏松患者需补钙+维生素D,再进行牙周治疗。

结尾:牙齿松动不可怕,“早发现、早治疗”是关键!

结尾:牙齿松动不可怕,“早发现、早治疗”是关键!

牙齿松动不是“小事”,它背后可能藏着牙周病、外力损伤、全身性疾病等多种“元凶”。从年轻人的正畸反应到老年人的钙流失,从突发的撞击到慢性的牙周病,牙齿松动的原因五花八门,但共同点是:越早发现,治疗成效越好。如果你出现以下情况,一定要及时就医:刷牙时牙龈出血、牙齿咬硬物时疼痛、感觉牙齿“晃动”、牙缝变大、口臭明显——这些都可能是牙齿松动的早期信号。记住,牙周病导致的牙槽骨吸收不可逆,牙齿松动到三度再治疗,就只能“拔除”了。守护牙齿健康,从关注“松动信号”开始。如果你不确定自己的牙齿是否松动,或者想了解更多治疗方案,欢迎在线询问我们的口腔医生,或到院进行免费口腔检查(含松动度评估+口腔CT扫描),让专精医生为你定制“牙齿稳固计划”!别让一颗松动的牙齿,影响你的生活质量——健康的牙齿,才能陪你吃遍世间美食,笑对每一天!

点评

看看其他人的评价(1)

网友202538645091

我之前也有过牙齿松动的经历,真的是很让人担心。尤其是牙周病引起的松动,早期症状不明显,等到发现时已经有点晚了。那次我刷牙时发现牙龈出血,赶紧去看牙医,结果确实是牙周炎。经过治疗,现在虽然牙齿稳固了一些,但还是得定期复查,真心希望大家能重视口腔健康,早发现早治疗!

来自网友点评 | 发布于2025-10-05 08:30:40